不过,当我们询问“为什么是我?”时,我们正在陷入责备某人、某事,甚至自己的心境之中。
当我用“现在怎么样了?”替代“为什么是我?”时,我就不再关注为什么这件不好的事情发生了或正在发生,而开始关注怎么用自己的经验去应对
每一种行为都会满足一种需求。我们中的很多人选择继续当受害者,是因为这种身份让我们得到了不作为的许可。然而,追求自由是要付出努力和代价的,因为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——即使这个情形不是我们造成或选择的,我们也要承担责任。
为了保护自己,我们的大脑会想出各种绝妙的办法。人们表现出的受害者心态是一种盾牌。如果我们没有任何过错,悲伤造成的痛苦就会减轻。
但这些具有毁灭性的经历也是重新组织自己的机会,让我们决定想要过怎样的生活。当我们选择用积极的心态回应所遭遇的不幸时,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拥有的自由,也能把自己从受害者心态的牢笼中释放出来。
我们不知道感受就只是感受,没有对错。它只是你的感受,或者是我的感受。更理智的做法应该是,不要试图解释别人的感受,也不要试着让他们高兴起来。明智之举是,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感受,陪伴着他们,跟他们说:“多跟我说说吧。
抑郁的反义词是表达。你表达出来的感受不会让你生病,那些埋藏于内心的感受才会让你生病。
当我们习惯于否认自己的感受时,我们就很难识别自己的感受,无法面对感受,不愿意表达出来,最后把所有的感受都压抑在内心,无法释放。混淆想法和感受的概念是我们被困住的一个原因
抛弃是人类最早感到的恐惧之一。因此,我们早早学会了如何获得三个“别人的”:别人的关注、别人的喜爱、别人的认可。我们选择做某些事或成为某种人,只为了满足这种需求。问题不在于我们会做这些事情,而在于我们会重复做类似的事情。我们以为只有这样才能被别人爱。
我们不应把自己限定在一个角色或某个版本的自己中,而应认识到自己的内心有一个家庭。我们的内心有幼稚的部分,想要某个东西时就想简单、快速地立刻得到它;我们的内心有天真的部分,永远保持着充满好奇的自由心灵,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,遵从自己的直觉、愿望或一时兴起的念头,不会心怀评判、恐惧或羞耻感。我们内心住着一个少年,喜欢表现自己、承担风险、试探边界;我们内心住着一个理智的成人,会深思熟虑、制定计划、设立目标,并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;我们内心还住着一对家长,一个善良、慈爱,对我们满是关怀,而另一个则会挥舞着手臂,抬高嗓门大声地命令我们“应该做这个、必须做那个”,让我们感到害怕。我们需要让内心的家庭融合成一个整体,只有这样,当我们的心灵获得自由时,这个家庭才能协同合作,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受到欢迎,没有一个成员缺席,也没有一个沉默不语,更没有哪个张扬跋扈。
亲爱的,请找到真正的自己,让自己变得更像自己。你不必为了被爱而去努力,你只需要成为自己。愿你每一天越来越像你自己。
回想一段时间或者最近一周之内有人让你帮忙时的情景。你是如何回应的?你的回应是否打破了以往的习惯?那么做很有必要吗?你有多想那样做呢?你的回应让身体有怎样的感觉?你的回应对你有益吗?现在,回想最近一周或者最近一段时间里,你请别人帮忙或想让别人帮忙时的情景。你说了什么?事情进展如何?你的回应对你有利吗?你今天做些什么可以变得更爱自己、关照自己更多一些呢?
一段关系变得紧张不是一个人的错。两个人都做了错误的事情,让距离感和纠纷无法消解